麻將由來

麻將」這個稱呼一般認為源於吳語,為「麻雀」的兒化讀法。「麻雀」的「雀」字,中古音擬音作/t͡sɨɐk̚/,19世紀的北部吳語(如寧波話)為t͡siɐʔ(近似普通話的「家」)。因北部吳語的「兒」的讀作/n̠ʲi²³/,兒化音做字尾時近似/ŋ~ȵ/,故「雀」字兒化成tsiɐŋ,與「將」同音。因此「麻雀」終訛傳為「麻將」。

或有人認爲前述三個名字皆從「馬弔」這個遊戲名字而來,但是實際演變過程,三個名字孰先孰後,就人言人殊。下表為部份主張:

作者主張細節
徐珂《清稗類鈔》(1916)馬弔→麻雀「麻雀,馬弔之音之轉也。吳人呼禽類如刁,去聲讀,不知何義,則麻雀之為馬弔,已確而有徵矣。」
胡適《漫遊的感想‧麻將》(1927)馬弔→麻雀→麻將「馬吊三人對一人,故名「馬吊腳」,省稱『馬吊』;『麻將』為『麻雀』的音變,『麻雀』為『馬腳』的音變。」【維基百科註:清代汪師韓《談書錄》認為馬弔乃馬掉腳的簡稱。此外,「腳、將」二字在寧波話及一些語言中為同音或近音。】
瞿兌之《杶廬所聞錄》(1935)馬弔→馬將→麻雀「麻雀當為馬將之訛,馬將又源於馬吊。」
楊蔭深《中國遊藝研究》(1946, p.97馬弔→馬將→麻雀「馬將牌今亦稱雀牌。其稱為馬將,蓋由馬弔牌轉變而來,又加將牌【維基百科註:即東南西北四牌】,故名。」

別稱

有時不便明說「打麻將」,故產生一些對「麻將」的代稱或戲稱。

  • 三缺一:因麻將基本玩法由四人組成,故名。
  • 游泳、乾泳:因麻將之洗牌動作如雙手游蛙式滑水,故戲稱「游泳」;另因並未真正用到水,故稱「乾泳」。
  • 方城之戰、打四方城、砌牆:因麻將形制為長方塊狀,相疊排列如同城牆。
  • 竹戰、打竹陣:因早期麻將牌背面或整張牌以竹製作,故得名。

牌張之沿革

麻將的牌張,一般公認來自馬弔牌,例如見徐珂(1916)、瞿兌之(1935)、杜亞泉(1933, p.35)或楊蔭深(1946, p.97),然而其中演變,夾雜了不少細節。

明代葉子

所謂「馬弔牌」,只是清人及近人的稱謂,明時尚無此稱呼。明人於遊戲與牌具之間,劃分得比較清楚。「馬弔」只是當時一種牌戲的名字,牌具本身,通稱為「葉子」,亦叫「崑山牌」、「蠟牌」等等,不一而足,但不稱為馬弔,用葉子玩的各種牌戲(包括馬弔遊戲)則統稱為葉子戲。

馬弔所用葉子有四十種花色。嚴格來說,此四十色葉子並非麻將牌的始祖,原因是它首度有記載之前一世紀,陸容(1436年-1494年)已於《菽園雜記》描述一種牌式相近,但只得三十八色的葉子。陸容並無解釋這種初期葉子有甚麼玩法,其他明代作家亦無提過任何異於四十色的葉子牌,所以明代所謂「葉子」,一般都是指四十色那種。

馬弔遊戲及其所用葉子,贏家娛樂城首載於明代萬曆年間潘之恆所著的《葉子譜》。雖然徐珂(1916)指宋代已有馬弔,但無論牌制抑或玩法,只有明、清兩代的馬弔才留下牌譜。據《葉子譜》所述,明代馬弔所用葉子共四十花色,每種花色一張,分「十、萬、索、錢」(「十」即十萬貫,而一索即一百文錢)四門:

明代四十色葉子(後世俗稱為馬弔)

十字門萬字門條子門文錢門
二十九錢
三十八錢
四十一萬一條七錢
五十二萬二條六錢
六十三萬三條五錢
七十四萬四條四錢
八十五萬五條三錢
九十六萬六條二錢
百萬七萬七條一錢
千萬八萬八條半文錢
尊萬萬貫尊九萬貫尊九條尊空沒文

以上萬、索、錢三門,即日後麻將的萬、索(條)、筒(餅),不過各門的牌張與麻將的序數牌仍有點出入。上述每門最大的牌均冠以「尊」字,麻將則無此稱。明代葉子牌以文錢中間有空洞,而取其意頭,以一文錢都沒有的空沒文為尊,這點亦令文錢門各牌的大小順序與其他三門相反,跟後世其他紙牌大異。千萬別稱千兵,後世又稱老千,空沒文別稱齾客,後世又稱為空湯、空湯瓶、空堂或空文,而半文錢則別稱枝花,後世又稱為半枝花或半齾。有研究者認為這三張牌即日後麻將的「中、發、白」(後詳)。葉子牌的十、萬兩門均印有《水滸傳》一百單八將其中二十人的圖像,例如尊萬萬貫是宋江,千萬貫是武松等等;索、錢兩門則印有銅錢或一串串銅錢的圖案,這些後來也成為某些麻將起源傳說的內容。陸容所述的三十八色葉子,並無空沒文與半文錢兩張牌,但十、萬兩門同樣繪有水滸人形。

以葉子牌來玩的明代牌戲,有文獻記載的,包括馬弔、看虎與扯章(又作「扯張」,分扯三章與扯五章兩種變化)三種。根據《葉子譜》描述,它們都是以大擊小的鬥牌遊戲,跟麻將這種湊牌遊戲截然不同。馬弔遊戲盡用四十張牌,看虎與扯章則去掉十字門,只留「千萬」,共享三十隻牌。

首頁
註冊
前往娛樂城
登入
條款